幸?;ㄩ_“初心地”
時間:2021-12-01 13:23:27 來源:每日電訊
《雷鋒》雜志在上海召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探索與實踐座談
竇芒、張錫銀
竇芒、張錫銀
“文明贏得未來,文明贏得民心。‘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在黨的‘初心地’上海感受黨的‘初心’,你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文明。從昔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牌,到今天遍布街頭的‘學雷鋒志愿服務’路標,在歷史的巨變中,紅色文化一直是這個國際大都市堅守的底色。上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不斷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16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21個鄉鎮(街道)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6016個村(居)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星羅棋布,500多萬注冊學雷鋒志愿者造福市民……”這是新出版的第10期《雷鋒》雜志“上海新時代文明實踐亮點專題報道”篇首的一段文字。

10月11日,由上海市文明辦指導,《雷鋒》雜志與上海海洋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研究中心在上海召開座談會,推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上海經驗”,與部分專家學者、優秀志愿者和市民代表暢談“文明花開初心地”的感悟。

專題報道上篇“紅色文化引領文明實踐”,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上海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始終堅守信仰和信念的高地,用黨的誕生地的紅色基因培根塑魂,以黨的初心使命引領核心價值建設。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點,通過創新傳播方式,使紅色遺址成為文明實踐的“課堂”,革命史料成為弘揚建黨精神的“教材”,英烈前輩成為初心教育的“老師”,讓紅色資源亮出來,活起來,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專題報道介紹了上海建立了黨史和理論宣講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機制,使常態化宣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打造“永遠跟黨走”的育人大課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各方通力合作,構建融多方資源的黨史教育共享大平臺 ;積極營造學雷鋒志愿服務的暖心大環境等富有創新的“頂層設計”。
專題報道中篇“在商圈樓宇感受文明實踐的味道”,通過《商圈樓宇多了一抹暖陽》、《老洋房里入住新成員》等篇目,深入細致地刻畫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實踐現象”,展示了上海作為全球高樓大廈最多的十大摩登都市,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改變著人們對摩登高樓的“刻板印象”,使鋼筋水泥的背后承載著更多溫暖民心的人文關懷,人間真情。
雜志評論綜述認為: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在熱門商圈宇內,既是落實“服務群眾”要求,又是緊貼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實際的創新之舉。不僅盤活了離圈企業資源,擴大黨建“朋友圈”,還通過“樓樓聯動”“樓企聯建”機制,形成資源對接和共享,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目標。
專題報道下篇“文明實踐讓‘阿拉’生活更開心”,通過記者在多個社區、街頭及居民家中的實地探訪,形象地反映了廣大市民群眾的切身感受:文明實踐活動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使生活更方便,更開心……
通過《服務群眾“零距離”》、《民生電梯按下“快進鍵”》、《都市大教授鄉村情》等篇目,生動報道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著眼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三級陣地建在最方便百姓的街區、園區、商區、景區、校區等公共空間,用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的服務,真正實現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務百姓“零距離”。
座談會上,《雷鋒》雜志總編輯陶克介紹了雜志赴上海采訪調研及宣傳報道的情況:雷鋒雜志第十期用41個頁碼,隆重推出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建設的事跡和經驗,即“上海模式”,比較全面地展示了上海16個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貫徹習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部署,如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走進這座國際大都市,走進商圈樓宇,走進社民家家戶戶,如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事跡感人,經驗極具價值。在中央級新聞報刊中,對上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如此宣傳規模還是首次。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是黨的“初生地”,是新中國的工業基地,是改革開放的示范基地,而今60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這個2000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星羅棋布,如同一個個天使般的愛心圣堂;500多萬學雷鋒志愿者,活躍在文明實踐站點,解百姓之難,送百姓之需,彰顯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魅力,彰顯了學雷鋒活動的旺盛生命力。
陶克說:習總書記經常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在人民心中!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還講到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愛人民”。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和社會治理的重大改革,其要旨是發揮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通過百姓擁戴的學雷鋒和志愿活動,為美好生活解難添彩。“上海模式”的鮮明特色就是:把我黨的“初心”當作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靈魂,其一,堅定信念——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其二,轉變作風——邁開雙腳走進商圈樓宇;其三,需求牽引——把黨和政府關愛送到百姓心中。
陶克介紹:《雷鋒》雜志創刊于2015年7月,由中宣部直屬人民出版社主管主辦,是人類出版史首個用人名命名的道德月刊。100年前的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而兩個月后,黨的人民版社誕生,李達同志首任社長。今天,人民出版社又首創思想道德宣傳陣地《雷鋒》雜志,歷史的巧合,恰恰驗證了我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所以雷鋒雜志定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的權威平臺,學雷鋒志愿服務的溫暖家園”,盡管我們工作做得還不好,但努力向這個目標奮進,辦成“一本有信仰的雜志,有溫度的雜志,有行動的雜志”。
特邀嘉賓和市民代表分別暢談了對上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實踐探索和切身感受。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基層干部與市民群眾的感受一樣:新時代文明實踐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市民代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岐山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朱衛紅說。
上海海洋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愿服務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張祖平在發言中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在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同時,堅持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文化、精神保障,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美好生活。上海市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積極探索,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社會治理、基層黨建結合起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的活力建設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增添了設計的魅力。在志愿服務政策、制度、平臺建設上搭建好了四梁八柱,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貢獻了上海經驗。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全國第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中心主任顏曉峰教授以“從上海樣本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底蘊”為題作了發言。指出:《雷鋒》雜志濃墨重彩報道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上海模式”,不僅符合中央文明辦的整體要求,更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在國際大都市的傳播落實。作為建黨精神的發源地,上海在文明實踐中發掘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工程做得自覺、扎實、到位;上海各級文明辦對學雷鋒與志愿服務“一體化”關系的全面把握和精準部署,走在了全國前列,體現了雷鋒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實踐要求。顏曉峰還從以愛國、奉獻、仁愛、和諧為鮮明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之根, 以黨的偉大精神為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構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之脈、以精神文明新形態為特有優勢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之魂等三個方面做了系統論述。
上海市文明辦領導在講話中表示:將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一方面加強“硬實力”建設,通過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學雷鋒志愿服務雙向提升機制,進一步夯實陣地基礎、深化內涵建設、塑造特色品牌,弘揚雷鋒精神和志愿精神,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上海模式”更實、更活、更亮;另一方面助力城市軟實力提升,聚焦常態化疫情防控、服務保障進博會、支持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點工作,進一步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服務功能,更好彰顯城市精神和品格。